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市场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
10月9日,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了《旅游中国 花好月圆——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旅游特别评论》,对国庆中秋假日旅游市场作了系统分析。文章介绍,旅游市场繁荣有序、融合创新,国内旅游出游人数、旅游花费、出游半径、目的地游憩半径、入出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。
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,加上家庭乘用车的普及化,让陆海协同、立体出游的国民旅游梦想照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现实。假日期间,多数游客选择了自驾远行、自助度假,多种交通方式的组合让“我的行程我做主,我的体验我做主”全面覆盖了往返交通、观光游览、休闲度假和目的地生活体验的全过程。假日期间,45.7%的受访者选择了自驾游,同比增长了6.8个百分点,远高于17.5%的高铁和7.4%的飞机出游。无论是自驾还是高铁,75%以上的游客单程出行时间都在3小时以内。受交通便利影响,部分游客选择了提前出行和错峰出游,假日旅游呈现“前展后延、多次出游”和多目的地趋势,单次行程中,79.2%的受访者游览了2—3个城市。在旅游目的地,游客广泛使用地铁、公交、网约车、出租车、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方式出行,并视之为本地生活体验的一部分。假日期间,游客平均出游半径212.66公里,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23.04公里,同比分别增长14.8%和24.5%。
城乡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升级的同时,旅游市场和旅游目的地也在进一步下沉,加上中小城市和县域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和商业接待环境的完善,让新发展阶段的旅游空间布局趋于均衡。从数据来看,假日出游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文化休闲的常态化选项,小镇青年则是旅游市场的新生力量。国庆中秋假期,农村居民出游率达22.0%,合计出游1.02亿人次,占假日国内出游总人次的11.5%。一个“市民下乡,农民进城,城乡游客双向奔赴”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,大众旅游和文旅融合的市场基础更加坚实,县域旅游特别是那些充满了烟火气、文化味和科技感的宝藏小城,正在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游客的青睐。数据显示,41.7%的游客选择“避开热门城市、选择去人少的城市”,26.3%的游客则选择“热门目的地小众景区”。长三角、珠三角、成渝经济带等区域内部高铁圈,拉动沿线短途生态游、红色旅游、古城古镇游热度。
安全、品质和便利化吸引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游客到访。假日期间,共接待来华入境游客320.28万人次,其中外国游客71.90万人次。主要客源国包括缅甸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蒙古、俄罗斯、日本、美国、泰国、新加坡,特别是俄罗斯游客受互免签证政策影响,航班和酒店预订量均有较高的两位数增长。中俄两国游客的跨境串门成为常态,带动了边境旅游显著升温。